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仙侠小说 > 修行沉思录 > 第214章 再讲功德与福德

第214章 再讲功德与福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市场中缺斤少两,欺行霸市,假货横行,害人性命,为求钱财,无所不用。youhuangme”

    “甚至父子反目、夫妻离心、骨肉相残。”

    “这个时候,咱们宗门重新重视道德,反其道行之,就会变成一股清流,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拥护。”

    “慢慢扩展开来,在正道联盟形成示范效应和影响力,因为此事,上天必定会降下功德和福德,宗门只要有人遵守五戒,就能获得真实功德。”

    “起先落实肯定特别难,阻碍也大,但真是这样我们就能更好磨砺自身,成就就会越大。”

    秦文轩再次讲解功德与福德是什么,有什么区别,极其作用,完全是为了癸水老祖一家。

    癸水老祖起先也不以为意,但随着秦文轩不断讲解,癸水老祖听得如痴如醉,在看看梓旻老祖也是认真倾听,更加认真的听讲。

    秦文轩接着讲道:“福慧量足尊,福与慧,是相辅相成的。先要修福,才能显发智慧。智慧本具,但是你福德不够,显发不出来。所以这个很关键。”

    “你福报很浅薄,就障碍很多,你修行处处不如意,人也障碍你,环境也障碍你,根本上你不可能相应,不要说开悟了。所以福慧双修很重要。”

    “有时候忽然智慧开朗,心想这个道理怎么会参透?再想,原来是某件事上有些福德,立刻有报应,智慧就开了一层。”

    “一天到晚不修福德,自私自利,拼命求自己样样好,然后还想开智慧,智慧有这样容易开吗?”

    “修行求解脱,仅自己得到解脱不算数,要帮助众生得到解脱,昼夜不停地为他人而修道,肯去利他就是利己。”

    “一般人都有体会:为什么不能开悟?因为有业障。所以,在福德与开智慧之间,还藏着一个公开的秘密:业力障碍。”

    “福德是正能量,业障是负能量。人的智慧本具本有,因业力障碍之而不能开启。福报是福德的受用体现。业障大的人,没有福报。反过来,有福报的人,业障就小。当福报大于业障,即正能量大于负能量时,智慧就容易开了。”

    “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报,心能转物所致,色身气脉自然转变。不信你试试看,若作了件大善事,不用打坐气脉就会变,就是这个道理,立竿见影。”

    “没有修福德资粮就不要妄想成就。没有功德成就的话处处是障碍,身心都会是魔障,内外环境都是障碍。”

    “无量功德成就是修福报,无量佛土皆严净是修智慧的成就。你一个人大彻大悟,不能度众生,因为功德不成就,充其量是个辟支佛。”

    “福德(福报是修积来的,还是佛菩萨赐予的?既然佛菩萨大慈大悲,为什么不又多又快地赐给我们福报,以便我们早得智慧早得解脱呢?”

    “莲花手菩萨曾向能寂佛请教:诸菩萨有大慈大悲之心,拥有各种无量的财宝,为何世间人还是那么贫穷?”

    “佛告莲花手菩萨:这是世间众生自身业力障碍的过失所致。比如说,饿鬼因其极度的饥渴业力逼迫其身,见到大海水而大海变成干枯,这不是大海的罪过,而是诸饿鬼自己业障的过失。所以,菩萨布施的财宝,就像大海一样没有过失,有过失的是众生的业力,就像饿鬼自身恶业的业力令其找不到饮水和食物。”

    “福报足够是开悟的前提,否则门都没有!而修行就是为了开悟见性,所以,一个修行者平时的积攒福报比做什么都重要。”

    “你再打坐修禅,也顶不上做一件大善事的开悟来的快,就是这个道理。打开中脉与打开智慧有关,打开智慧与行大善有关。所以发大心行大善,是开悟的前提。”

    “只有开悟才能解脱,只有解脱才能快乐,只有快乐才能心静,只有心静才无痛苦。所以呀,转变心态很重要,而修福报才最彻底,由此,开悟才有希望。”

    “我们修士没有财、侣、法、地这些资源,不要说悟道,连提升一点自己的实力都不可能。”

    梓旻老祖开口道:“你讲过五戒,是修戒,属于功德,那能具体讲讲修福德吗?”

    “修福德根本是“孝”道,佛道儒三家修行的根本,而且是根本中的根本。”

    “孝”是儒家道德之基础,道德规范的核心。儒家的孝道观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为人之本”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即生养死祭,贯穿人生全过程。

    从权利义务角度看,儒家强调子要亲生,田要冬耕,自己的孩子自己养。父母必须照顾好自己的子女,将他们抚养成人。子女在父母年迈时,也必须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即父母对子女养其小,子女对父母养其老。权利与义务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第二,孝敬父母的自然之理。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是警示晚辈在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尽孝的实践层面上,应奉行厚养薄葬的经验之谈。

    强调在满足父母衣食足的前提下,要尽力满足父母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安慰。

    第三,提出“孝为德本”,将“孝”纳入伦理道德范畴。在儒家看来孝既是家庭、家族伦理,也是一种社会政治伦理。孝是完美人格塑造的内在要求,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基础。也是一种社会政治伦理。在儒家看来,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必为社会所不齿。

    第四,提出教养并重。对父母来说,养不教父之过。对子女来说,父母有过,也要好言相劝,加以引导,不可听之任之。

    第五,列举出主要不孝的事项。奉养方面不孝有五:“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搏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1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