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玄幻小说 > 从嬴政开始盘点 > 第62章 陛下何故造反

第62章 陛下何故造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汉武帝时期。mchuangshige

    刘彻勃然大怒:“这些奸贼甚为狂悖!天子威严荡然无存,于其篡位又有何助。”

    正是在汉武帝刘彻的推动下,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成为了主流,天子承天受命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而天子上应天象更加强了皇帝的神圣价值,有助于稳定人心,且加强了皇权的威严。而天子造反的言论一出,大大削弱了刚刚形成的天子的神圣价值,刘彻如何不怒。

    “令绣衣使者收集朝野和民间流言,速速报于朕知晓。”刘彻下令密探出动。

    卫青上前劝慰道:“陛下不必动怒,此异族之人不通人伦,岂能类同我大汉天子,且其国偏居一隅,未成一统,必不至伤陛下之圣明。”

    刘彻冷笑一声:“若人人都像大将军一样想就好了,朕倒要看看有哪些跳出来找死。”

    东汉末年。

    曹操哈哈大笑:“天子造反,这后人越来越有意思了,孤此生能见此言,上天待我不薄啊,哈哈哈!”

    又对曹丕说:“你看到了吧,天子没有权力就只能落到这个下场,你要好好思考,司马懿虽死,可其它士族还在呢,莫要让我曹家子孙落得如此下场。”

    曹丕马上回答:“儿臣谨记。”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十分严肃的说:“看到了吧标儿,这些个奸贼,只要有一点权力,就想要更多,甚至要欺压皇帝。咱要废黜中书省,就是为了防止我大明后世之君被权臣如此欺辱。”

    朱标则默然一阵,然后反驳道:“父皇勤政爱民,古来罕见,处理政务更是举重若轻。儿臣虽不才,但也自信有能力处理朝政,可待儿臣之后,我大明后继之君并未经历过开国时的辛苦,如无宰相辅政,恐会有懒政之君,到那时自然大权旁落。儿臣斗胆进言,唯请父皇思之。”

    朱元璋有些欣慰于太子敢于言事,对朱标说道:“咱自幼家贫,无从读书识字,自从发迹之后,咱一日不停的在学习读书。皇子的教育更是咱请了全天下的才子前来教导,这般学习,就是朽木都能成才,更何况是皇子。咱一开始不识字都能当皇帝,后世之君定然能明白咱的用意的。”

    朱标还想说什么,朱元璋伸手拦了一下:“咱也是有感而发,还没想好要不要废黜中书,再等等吧。”

    朱标只好作罢。

    【高欢由于之前跟元修之间搞的很僵硬,导致元修西逃关中。因此元善见刚刚继位,便将都城迁到了北方重镇邺城。至此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两国,东魏由高欢把持朝政,以元善见为帝;西魏由宇文泰把持朝政,以元修为帝。】

    【对于元修的西逃,高欢感到非常的耻辱,他认为自己身为臣子却驱逐了主君,这种行为非常不合君臣之礼。因此迁都邺城后,高欢对新皇帝元善见非常之恭敬。】

    【每次高欢陪着元善见参加宴会,高欢就亲自跪在地上给元善见祝寿。元善见乘车外出时,高欢也会手捧香炉步行跟在后面。高欢的部下看到高欢的作为,也对元善见十分客气。】

    【可虽然高欢对元善见十分恭敬,但该拿到手里的权力可一点没少,他还在一步一步加强自己的权威,说到底他做这些也是为了自身的名声,并非真是想当魏国的忠臣。高欢终究还是要做曹操的,篡位这种时期还是要做的,他需要把路给儿子铺平。】

    东汉末年。

    曹操有些无奈:“难道古往今来的权臣都要做第二个曹操,且不说孤之前尚有霍光王莽,难道孤之后便无权臣了?”

    曹丕不能对,只得低头不言。

    【而元善见也非常清楚这一点,高欢对他的所作所为,他心知肚明,傀儡生涯,让元善见十分了解人情世故,也懂得了作为一名傀儡应该怎么做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公元538年,元善见主动提出想要立高欢的二女儿为皇后,对此高欢是多次推辞,但元善见坚持己见。次年五月,元善见得偿所愿,迎立了高欢的二女儿为皇后。】

    【在迎立了元善见后,高欢的重心一直放在西魏那边,他一直想要攻灭宇文泰,成功恢复北魏时期的国家领土。可老天仿佛就爱和人开玩笑,就像曹操遇到了刘备和孙权,高欢也正好遇到了自己对手宇文泰,上天好像就喜欢看英雄对英雄。】

    【终高欢一生,他对西魏发动了数次进攻,有胜有败,虽然东魏的综合实力胜过了西魏,但高欢还是没能取得太大的战果。】

    【公元547年,一代枭雄高欢去世,其长子高澄承袭其父职位,继续把持东魏朝政。】

    【起初,高澄和元善见的关系还算不错。高澄还在当世子的时候,迎娶了元善见的妹妹元仲华为妻,元仲华还为高澄生下了儿子高孝琬。元善见还亲自到高澄的府邸祝贺,并送给高澄大笔礼物。】

    【当时间走到公元549年时,一切都不同了。高澄已经全面接手了其父高欢的部下,平定了高欢老部下侯景的叛乱,内部已经稳定。】

    【高澄还在平叛的时候,趁机攻下了不少南梁的城池。元善见无奈,只好封高澄为相国、齐王,给高澄发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篡位三件套。】

    【高澄走到这一步,接下来篡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高澄在继位之初,还有些收敛,但日子久了,对元善见就多有欺辱。】

    【一次高澄和元善见一起喝酒宴饮,以往高欢对元善见是很恭敬的。但高澄可不一样,他随意的举起酒杯,对着元善见说:“臣高澄请陛下喝一杯。”】

    【元善见毕竟的皇帝,见到高澄如此轻慢自己,十分气愤,说道:“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生为!”】

    【元善见的意思是:自古没有不灭亡的国家,朕又有什么办法呢!充分显露了一个傀儡皇帝的无奈之情。】

    【不知道这句话触动了高澄哪个敏感地点,高澄瞬间暴怒,当即生气的说:“朕,朕,狗脚朕!”,并命自己的亲信崔季舒上前打了元善见三拳,之后高澄带着人扬长而去,把元善见留在了原地。】

    【第二天,高澄象征性的让崔季舒向元善见道了个歉,然后高澄自己又重重赏赐了崔季舒。一国之君,受辱如此,怎么不让人悲愤。】

    【元善见受此等大辱,自然对高澄更加愤恨。因此他秘密召集一群忠臣,苦思冥想之下,想出了一条诛杀高澄的“妙计”——挖地道。】

    【元善见准备一鼓作气挖一条长长的地道,从皇宫直接通向高澄的府邸,然后带人突然杀出,将高澄诛杀。】

    【可挖地道这么大的工程,想要保密是很困难的,更别说皇宫内外都是高澄的眼线,地道刚刚挖到了千秋门,就被守门的士兵发现了端倪,迅速报告给了高澄。】

    【高澄马上率领大队人马进宫,抓捕了皇帝元善见身边的近臣,然后愤怒的询问元善见:“陛下何故反邪!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负陛下邪!此必左右妃嫔辈所为。”】

    【高澄:“我们父子两代人为国家忠心耿耿,有什么地方对不起陛下呢?这一定是你身边的侍卫和嫔妃怂恿你这么干的!”说完便指使手下准备捕杀胡夫人和李嫔。】

    【元善见心知此事无法善了,他也破罐子破摔了,正色道:“自古以来,只听说臣子反叛君王,没听说君王反叛臣子。齐王自己要谋反,又何必指责我呢!我杀了齐王,社稷就会安定!不杀,国家就会灭亡。我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更何况是嫔妃的性命!想要弑君叛逆,什么时候下手就看齐王的时间了。”】

    【元善见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他的厉声斥责下,高澄不敢继续对元善见做什么了。于是高澄对着元善见跪地磕头请罪,随后二人彻夜饮酒,直到夜深了高澄方才出宫。】

    【可高澄虽然叩头请罪,但并没有放松对元善见的猜忌。三天后,高澄将元善见幽禁在含章堂,并将帮助元善见行刺的荀济、元瑾等人全部丢进大铁锅里烹杀。】

    【在那之后,就在高澄随时都要篡位的关键时刻,高澄突然遇刺,被厨师兰京刺杀。高澄的突然暴毙,令元善见喜出望外,但他还没有什么夺权的行动时,高澄的弟弟高洋站了出来,打消了元善见的念头。】

    【公元550年,高洋逼迫元善见禅位,建立齐国,史称北齐。一年后,元善见被高洋毒杀,他的三个儿子也相继被害。】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元善见,只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陛下何故造反”的名场面,然后就黯然退场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