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清风颂音辞(清穿) > 第247章蓄发束冠?<!>

第247章蓄发束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今年三月,四侧福晋在南苑说了些关于日本人的事,若曦甚为好奇,便想见见侧福晋。”这些年下来,宫里的历练、十四阿哥府里内宅中的打磨,若曦早已洗去了现代人的很多东西,她的眼神在这位美丽的女子身上打转,忽地问道,“四侧福晋可听过?可听过世博会?”

    徽音有些不耐烦了:“你到底想说什么?直说便是,扯些有的没的做什么?”简直不知所谓,当年讨好胤禛不成,现在又想借着什么“来自一个地方”求个平安吗?就算都是现代人又如何?她可是2029年来的,和这个脑残的能一样?

    “侧福晋真的没听过?”若曦再问,她好想回去,本以为十四爷是爱她的,谁知并非如此,历史也变了那么多,她没有优势了,十四爷的后院又争风吃醋的,她真的想回家。

    “哇!哇!”小十一忽然大哭起来,徽音益发不高兴,抬头冲外面喊:“小东子,送客!诗涵,推我回房,小十一饿了!”

    若曦刚要开口,触目那哭得涨红脸的孩子,就作罢了。太医说她子宫太凉,不宜受孕,这都十年了也……说不羡慕嫉妒,那根本不可能!

    “额娘,小十一怎么了?”若曦刚出待客厅,就见一名长得极像四爷的少年匆匆忙忙往刚刚那位侧福晋进去的屋里走。

    “十四侧夫人,请这边走!”小东子在前引路,一点都不多话,他可听出来了,主子不喜欢这位登门拜访的,嗯……凡是登门拜访的,好像主子都不喜欢。

    “有劳公公了。”若曦示意巧慧打赏,心思沉沉地离开了这里。

    她终究什么也没问出来!

    默默进屋看到弟弟在软榻上用唾沫吹泡泡,自家额娘倚在旁边逗弄着,很是无语了一下,额娘精神好些后,小十一就送到了额娘身边,可他也看出来了,额娘说是照顾,其实逗弄的时候更多。

    “额娘,您又这样!”默默请了安也蹭了过去,不太敢想他小时候被怎么折腾的。

    “你姐姐年幼时特别灵慧,几个月大的时候逗逗还行,后来就不上当了,你小时候……乖得让人心疼,更多的时候就安静待着,我极少逗你。”徽音回忆道,看着小胖手摇来摇去的小儿子,笑着道,“这孩子说乖也乖,说闹腾也闹腾,我身子不好,能多陪着就多陪着吧,免得他长大了觉得我不疼他。”

    默默听到额娘最后那叹息般的话,神情也沉寂了下来,额娘……自己都无法控制昏迷和清醒,这种情况也不知要持续多久!

    “对了,‘威胁’送到了?”徽音忽然问。

    “送到了,估计他们都会盯上咱们了!”默默点头,目光寒了寒。

    “有胆子就放马来吧!”徽音无所谓地道,“你阿玛和你外甥那都派些人保护起来,有人出暗招的话,也好有所防备。”

    “额娘放心,我都安排好了,谁要敢动手,怎么狠就怎么收拾!”默默目现杀气,随后又劝道,“额娘,您身边也留些人吧,这样我也放心。”

    “不用了。”徽音失笑,“我只是身体不好,能力还在的,堂堂金丹初期的修士,怎么着也比凡人强多了,况且我还有须弥境,你忘了,意追还在那里呢!”

    “那好吧,额娘,您可千万保重自己,再不能乱来了!”默默近乎恳求地道,不管要他做什么,只要额娘安好,他就放心了。

    徽音点头,这个儿子让她很欣慰很放心,所以才会把所有的事交给他,“罂粟”计划也拿给他看了,从上个月起,他每天晚上都要进须弥境,看到他忙的那些,她就越发满意了,即使现在完全放手不管,她也能彻底安心。

    “罂粟”计划,才是她最终的目的!

    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底,孝懿皇后之子雍亲王胤禛在封笔之前上了道折子,引起了朝野哗然。

    准许大清臣民蓄发束冠?

    汉臣们吃惊之余就是大大的欢喜,而满臣们则群情激愤,当庭就驳斥了回去,说了祖宗规矩,说了大清定制,总之就是一句话,这发不能蓄!

    康熙把这个问题交给了胤禛,胤禛只是很淡很淡地说道:“本王没有说要改祖制,诸位大人不愿蓄发的,可以继续剃头,本王只是建议皇阿玛稍加修改这条禁令,并没有说要彻底推翻祖制。”

    汉臣们偷看康熙的神色,发现并没有不高兴或者反对的意思,立马一个个的出列附议,这事是准太子雍亲王提议的,就算他们附议被秋后算账了,也不会太重不是?可如果这事成了,那他们就不用顶着光溜溜的脑袋了,想想魏晋唐宋时潇洒飘逸的长发,他们觉得自己也有机会效仿了,自然不会躲着不出来。

    当然了,还是有些汉臣没站出来的,主要是他们根基浅,不像那些受皇上看重的,万一被事后追究,他们可就啥都没剩下了。

    满臣们闹着不同意,这事就给推后了,谁知当天下午,康熙带着雍亲王见过这些满臣后,那口风立刻就变了!

    其实这事,是胤禛打从被康熙带在身边教导后,又出了兄弟们认输那事,他向康熙提出来的,先说了汉人反骨,赞颂了皇玛法的政令,便说起了同意蓄发能进一步收拢汉人的心,最后给出了蓄发以后通过教育一点点让汉人变成他们需要的汉人的意见。

    本来不同意的康熙,听到这儿也捋着胡子考虑起来,胤禛再接再厉,又说了,这教育是朝廷发起的,怎么教、教什么也由朝廷说了算,让汉人学骑射就学骑射,将来学成了不管是移民到海外去帮大哥、二哥,还是移民到西北同化蒙古人,都是可行可用的,至于怕他们拧起来造反……只要武器管制得好,这些年陆续又掐死了那些领头的,没人煽动,过个几十年,汉人也就不再是原来的汉人了。

    “胤禛,这招……有人给你支的吧?”康熙笑眯眯地问,他教出来的儿子,他都想不到这里,怎么胤禛能想到?

    “不敢隐瞒皇阿玛。”胤禛很坦然地回禀,“五十六年儿子与徽音闲谈时说到了汉化的问题,她无意间说‘汉人可以用文化同化满人,满人怎么就不能影响他们?’儿子私下里思虑好久,才觉得咱们是被汉人悠久的文化给震住了,总觉得那是大山,无法逾越,儿子又研读了史书,发现汉人其实也不是纯粹的汉人,历史上多次迁移,又与胡人、羌人、西域人血统融合,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说不得江南之地的汉人,有的还是少数民族之后呢!”

    康熙连连点头:“说得好,想那唐高祖李渊,本是隋文帝封的太原公,骨子里有一半以上的鲜卑族血统,但他的儿子李世民最后却备受汉人推崇,俸为名君之首,现在的汉人哪个没沾些他族血统的?还敢称什么正统,真真可笑至极!”

    “皇阿玛所言极是,儿子觉得臣服不是表现在头发上,而是在骨子里、魂里,经过皇玛法和皇阿玛这些年来的打压,汉人血性少了很多,现在咱们只要给点表面的甜头,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主动用文化去同化他们,想必再过两代、三代,大清会慢慢向咱们希望的方向走。”胤禛虚心称是,他现在的位置不上不下,意见可以提,不提说明没本事,可提了却同样要表现出求教和谦虚,否则皇阿玛该猜忌了。

    “好小子,朕看你还想借着此事卸了老三背后那些翰林文人吧?”听到这里,康熙是有些认同这个继承人了,他忧心的,胤禛也想到了,还在想法子解决,着实比旁的儿子们强不是一点半点了。

    胤禛不安而忐忑,却并没有否认:“皇阿玛,儿子不瞒您,此举确然有这层用意,儿子只是不想将来不敢委以三哥重任,江山是咱们家的,单靠儿子一人是不够的,有兄弟们帮衬,自然要比单枪匹马好很多。”

    康熙没有说话,只是捋着胡子闭目养神去了。

    胤禛心里明白,这番话一出,皇阿玛定要对他更满意的,毕竟为君者缺了疑心,那是绝对不行的,即使是对着兄弟也一样!

    康熙五十九年腊月,蓄发条令在这年的最后一次朝会上确立,并昭告天下,明年起愿蓄发者可自行蓄发,不愿蓄发者可照旧剃头,但是束发之冠依等次划分,剃头也必须按照从前的标准,不得自行变动更改。当然了,朝服、朝冠不会变,上朝时蓄了发的不管怎么弄,绝不能失仪就是了。

    康熙六十年的新年过得很红火,康熙身体好了,继承人也定了,儿子们大半都安分了,大清的漏洞也在逐渐减少,他自然笑呵呵的,他一笑呵呵,那下面的人也跟着高兴,年过得能不好吗?

    康熙六十年二月,一直在外面的直亲王和理亲王回来了,那各自护航的舰队,让大清海岸边靠着的海军红了眼,特别是在海军那混了十一年、后来干脆把妻儿都接过去的十三阿哥,更是怀了一肚子的不平回京给康熙祝寿,他打定主意要和皇阿玛、四哥说说,怎么自家的装备还比不上海归的了?

    直亲王和理亲王一个五十岁、一个四十八岁,却精神好得很,训起带在身边的儿子孙子那是中气十足,看得满京城的权贵一愣一愣的。

    康熙将儿子们聚集起来,父子同堂好好说了说话,看着曾经很喜欢、很疼爱的两个儿子作了玛法还彼此斗嘴,第一次很感谢、很感谢徽音,若是当初圈了他们,哪里还能有现在的光景?

    十三阿哥等不及,直接当堂开了口:“皇阿玛,四哥,你们不能偏心啊,大哥和二哥那舰队,不管是战舰还是炮口,都比咱们海岸上停的强多了,这事您们得给我个说法,不然我就赖在京城了,不烦到你们答应,我就不走!”

    “十三弟,你也该回来歇歇了,这都好些年头了!”十阿哥来了精神,涎着脸蹭到康熙身边,“皇阿玛,老十三这是想休息了,要不您换我去吧!”

    “这事……朕不好说啊!”康熙捏着胡子笑,暗示两个儿子去找正在和老二聊天的胤禛,“瞧见没?朕现在把事都交给他了,找他才管用。” 大家收藏后就在新打开,老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会打不开的,请牢记:网,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