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越明朝成天启 > 第一百五十六章风力引水车

第一百五十六章风力引水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沧县长芦盐场靠近渤海,有漫长宽广平坦的泥质海滩,一年之中雨季短,气温高,风力大,日照时间长,是海盐生产的绝佳地方。

    长芦盐场历史悠久,南北朝北周在此设县,名长芦县,北宋熙宁四年废长芦县改长芦镇。而到了明洪武二年,大明在此设河间长芦都转运盐课使司。主要管理北直隶盐的运销和盐税等。

    因运司驻地在长芦镇而冠以“长芦”二字,自此以后,都沿用“长芦”称谓。

    不仅历史悠久,从洪武年间一直至现在天启元年,长芦盐场出产的盐砖一直都是宫廷御贡。

    此地的盐课转运使听说今日陛下竟然亲临此地视察,这可把他吓得不轻,不仅远走二十里前去迎接,而且一直都小心谨慎,鞍前马后伺候在朱由校身边。

    以备随时听候朱由校问话。

    此次贸然出京,确实有些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但是各部官员反应全都不慢,尤其是新成立的财课局。

    由于朱由校此次是专门去视察盐场的,这属于财课局的管辖范围内。早在圣驾还没到达沧县长芦盐场的时候,便已经快马加鞭通知此地盐课转运使,让其好生接待。

    看了看一直紧跟自己身边的这个转运使,朱由校忽然问道。

    “你是新调来的?”

    刚才朱由校问了一些关于盐业生产的问题,他确实没有很好的答上来,所以才会有此一问。

    那转运使心下一惊,赶忙答道。

    “陛下恕罪,微臣刚来此任职不足半旬。故……”

    犹豫了一下,转运使又补充道。

    “微臣乃王局长亲点来此任职,今后定当恪尽职守,细心办事,不负陛下期望。”

    在他看来,点明自己是王在晋的人,而王在晋又是朱由校的心腹,如此或许就能解除自己刚才的失职之罪。

    待他说完后,不着痕迹的擦了擦额头的汗,心中长出了一口气。

    对于这个转运使心中所想,朱由校又岂能不知他打的什么算盘。只是他这次来不是要找谁麻烦的,而是要做给天下官员和盐商们看得。心底也自然没有找寻这个转运使麻烦的念头。

    况且此人是王在晋任职财课局局长之职后新调来此地的,如果自己真的将其罢免或者处罚的话,也确实是在打击王在晋在财课局之中的威信。

    王在晋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威望,然后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一步步将整个大明的税收系统给整合起来。

    驻足看了看远方,朱由校,转头对孙元化和那个转运使说道。

    “先去产盐实地勘察一番吧,对于盐生产有大致了解,朕才知研制出的‘风力引水车’其中妙用所在。”

    孙元化眼中光彩一亮,和那转运使一齐在前引路。

    对于自己主持研制出的‘风力引水车’孙元化有着充足的信心。

    不到一刻钟时间,一众人便来到了真正晒盐的盐田处。只见这里正有大批的灶户盐丁们在忙碌着,由于此地日照时间长,多风且干燥,所以盐丁们全都是皮肤黝黑,嘴唇干裂。

    为了不让盐大量沾到衣服上,这里的很多盐丁们都光着上半身,漆黑瘦弱的身躯就这样暴露在烈日之下,条条肋骨清晰可见。

    当听说当今圣上来到了此地后,所以盐丁全都慌忙跪拜下来,由于不知朱由校究竟在那个方向出现,众多盐丁们只是杂乱的跪拜在哪里,不足的磕头。

    眼神充满了恐慌,还有对于生活没有希望的麻木。

    这就是朱由校来到这里后看到景象,让人忍不住鼻酸。

    “这就是朕治下的百姓?”

    声音低不可闻,只是这一句话却在朱由校的心里振聋发聩,久久不曾散去。

    呆立了好一会,朱由校才回过神来,赶忙让这些盐丁平身,然后对身旁的转运使说道。

    “你既是王爱卿亲点来此任职,就该当知晓此次盐业新政,其一目的便是要让这些穷苦灶户能够安居乐业。”

    “不光此处长芦盐场,凡是没有租聘出去,仍由朝廷管辖之下的盐场皆要如此。产盐量要增加,灶户盐丁们的生活也要得到改善。”

    “只有朝廷自己能够做好这些,其他承包了盐场的商人们才会效仿学习。这也是朕此次来这里的目的,你明白了吗?”

    朱由校这一次将话已经说的够明白了。

    对于朝里各部高官们朱由校可从来没有这样耐心的讲过,那些人精们,基本一个眼神就能读懂圣意。

    如果说之前对于陛下为何会突然到访沧县视察长芦盐场,这个转运使还有些疑惑,那么现在的他已经完全懂了,并且也看出了陛下对于此事的重视。

    “是,是,定当如此。”那转运使点头如捣蒜。

    仿佛是还不放心一般,朱由校想了想后继续说道。

    “此地干旱缺水,一定要保证灶户们的淡水供应。”

    “还有,朝廷的盐业新政也一定要贴出告示来,并且向灶户们讲解清楚,如若被朕发现有欺上瞒下,含糊其辞者,严惩不贷!”

    随着朱由校的一路训话,一众人一边向前走着,一边加深了生产盐的了解。

    盐在明朝之前很多都是运用煮盐法,自从永乐年间开始,盐业生产才开始慢慢运用晒盐法代替。当然,也仅限于临海地区这样的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

    根据朱由校的观察和询问当地灶户得知,晒盐是一项劳动量大,并且极端艰苦的工作。根本不是之前想象当中,海滩上挖一些凝固,蒸发池就可以大批量生产盐这么简单。

    晒盐的大体流程是,将海水由坝外潮沟引入坝内储水沟,然后再将海水自高而低,经过干支水道送入蒸发池,卤水占比达到5--10度,浓缩至20度左右。然后注入结晶池,卤深达7厘米左右,这样才能晒出盐来。

    这一套流程说起来简单,但是光将海水引入储水沟,然后再送入蒸发池,最后再注入结晶池这几套程序就可以将灶户们累个半死。

    在没有机械化的明朝,灶户们只能用自己的双手来一点点完成。

    这还不止,如何确定卤水的浓度,这更是一项技术活。

    了解完了这些后,朱由校对于明朝的灶户们既敬佩又觉得不值。如此辛苦劳作下来才仅仅能够填饱肚子而已,有时甚至肚子都填不饱。

    正在这时,只见孙元化指着不远处的‘风力引水车’对朱由校说道。

    “陛下请看,微臣研制出的引水车将要开始运行了。”

    顺着孙元化手指的方向,朱由校看到,数十架已经架好的引水车,扯起帆布后,在海风的带动下,徐徐转动了起来,并且越转越快。

    随着风车的转动,海水被引入早已预设好的竹筒里边去,然后顺着竹筒注入储水沟。完全省去了人力,不仅快捷,而且效率奇高。

    而灶户需要做的工作则变成了测量卤水浓度,然后打捞结晶,再细化盐的品质这些工作。省去了很大一部分人力,使得灶户们变得轻松很多。

    观看完引水车的整个运行过程后,不需要孙元化讲解,朱由校便已经抑制不住喜悦的说道。

    “有了引水车后,引入海水的工作将完全不再用灶户们出力,而朝廷需要做的便是继续开凿盐田,建造更多的引水车,如此下来,盐产量怎会不增加?”

    不仅仅朱由校看到此幕喜悦,其他灶户们看到这一幕更是兴奋,之前架设这些引水车的时候,就引起了他们的注目,如果说当时灶户们还不知道朝廷这是要干什么,那么现在他们已经全都明白了。

    看着大量的海水被自动引入储水池,灶户们知道,他们今后将要被解放了。

    欢呼声,呐喊声,议论声不断,此时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光彩,之前的麻木早已不复存在。

    其实百姓们的心思就这么简单,这么容易满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