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仙侠小说 > 我在诏狱看大门 > 第53章 小万下聘

第53章 小万下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边刚被杨休羡告白还未回应, 那边就突然见到了对方的嫡母大人,让万达很是尴尬。

    更加尴尬的是,此刻他正坐在正堂上首, 接受杨冯氏的跪拜大礼。

    先不说他和杨休羡之后的关系将会如何。

    按照六百年后的眼光看, 这完全就是你周末到同事家里串门子, 她妈看到了你,啥都不说, “库查”一下, 先跪下来磕个头。

    “杨大人, 这,这位毕竟是长辈。是不是不太好?”

    万达如坐针毡,看着在随身丫头的服侍下,整理好衣服头面的杨冯氏对自己行跪拜大礼。

    “我爹不是官身,冯氏连个孺人都不算, 只是一介民妇。当然应该跪您。”

    杨休羡抬着下巴,冷眼看着杨冯氏虽然满脸不甘心, 却又不得不对眼前这个年轻的锦衣卫高管行礼。

    万达无奈,坐着插了插手,算是执了个晚辈礼。

    “万大人, 虽然唐突了些, 不过民妇有话同儿子讲, 不知道大人是否可以回避一下?”

    杨冯氏年纪不到五十岁, 虽然不是正经官家太太,但也是养尊处优,面容保养得宜, 看上去甚至比万达的嫂子张氏更加年轻些。

    只是她可能向来威严跋扈惯了, 说话的时候动辄竖眉抬眼, 就万达看来,这个阿婆真是一脸凶相。

    “我和万大人携手办案,情同‘手足’。从来都是共同进退,无事需要对他隐瞒。嫡母大人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杨休羡将“兄弟”二字咬的特别重,在讽刺什么不言而喻。

    他平日一贯沉稳,只是面对人犯时候才会用尽手段,锦衣卫上下也因此都感佩他。

    没想到面对嫡母,居然是这样的姿态,倒让万达吃了一惊。

    万达哪里知道,这位杨冯氏在杨休羡回京的半年后,不知道来杨家闹了多少回,每回不弄得鸡飞狗跳绝不罢休。

    要不是她碍于北镇抚司的威严,简直想要来锦衣卫衙门闹一闹了。

    杨休羡忍她已经足足忍了半年有余,最近两个月,已经到了连休沐都不想回家的地步。

    这事情,说来话长,就是他们一行人从广西回来后,朝廷按例就要论功行赏了。

    虽然我们锦衣卫北镇抚司的这位万大人,一回京城就捅了一个天大的篓子,还没进家门就把自己搞牢里去了。

    但是参加此次平叛情报收集活动的其他人,还是得到了正常的封赏。

    邱子晋这次因为引兵有功,加上他的那封建议盐引制度改革的折子,在朝中引发了巨大反响。

    据说吏部,户部的大人们,在参照了这份折子后,对照辽东,漠北以及河套边境的“开中法”实施情况,发现北面的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重。

    经过调查,曾经有商人押运粮草到建州等地,结果等了七八年,都迟迟等不到“守支”,竟有人因此客死他乡的恶劣情况。

    这些商人多是徽州、两淮的南方盐商,在北面陪得血本无归,家人回去后痛诉乡里。结果造成南人无意继续北上开中,浙江两淮盐场配额不敷,但是朝廷却依然在滥发盐引的恶劣景象。

    除了部分皇亲贵戚和私盐贩子,竟然无人得利,朝廷反倒还背上了骂名。

    要知道比起西南,北面才是大明的真正“心腹之患”,从北方草场骑马之下京师,不过数日即可到达。

    朱见深因为西南大捷而兴奋不已的心情,在看到这个折子后,一点点地熄灭了下去。

    这几日朝臣们都在讨论《开中法》。

    保守派提出了温和的建议,只是提议将押送到边境的粮草改为银两和铜钱,这样就可以杜绝出现商屯的问题。

    激进派则认为此法还是彻底取消了比较好,本来历代盐务都是由官府控制,《开中法》却让只会逐利的商人加入了进来。商人逐利乃是天性,他们才是一切败坏的根本。强烈要求禁止此法,永绝后患。

    两派人物为了各自的观点每天在朝堂上吵吵嚷嚷,朱见深批阅奏折的心情一落千丈。

    虽然至今吵了半年多,还没有吵出一个结果,不过邱子晋的功劳,小皇帝还是看得见的。

    小皇帝认为小邱的巡检工作干的很不错,可以再接再厉。

    不过皇帝暂时还想不到下个让他巡检的地方。就暂时先授予他“从侍郎”的官职,还是在刑部上值。

    一下子从九品升到了从七品。目前看来虽然还不是很高,但是考虑到这位高中探花郎还只是今年年初时候的事情,短短一年之内就两升两级,已经算是深得圣心了。

    不但如此,小邱家世代行商,啥都不缺,就缺点“官威荣耀”,妆点门楣。

    皇帝还特意封了小邱的母亲一个七品敕命夫人的头衔,赐造恩荣牌坊一座,以表彰其育子有方。

    邱子晋本来就是“榜下捉婿”的热门人选,如今又得到了如此的恩宠,教朝中大佬和有女儿的皇亲国戚们都眼热不已,都想将他招为女婿。

    不过在听从江西颁指回来的人说,原来邱老爷和邱夫人早就为儿子定下亲事,就等着邱子晋回乡成亲,不由得扼腕不已。

    高会依然是小旗一个,不过禄米增加了。现在每个月交了房钱,不但可以随时上街打打牙祭,还能存下不少私房钱,攒点老婆本。整个人都美滋滋的,木讷的脸上时不时扬起笑容。

    杨大人这边吧,被加了一级禄米不算,皇帝还给了他一个“寄禄”的名额。让他考虑好由家中哪位男丁受封后,上报给礼部和兵部就可以。

    这乱发“寄禄官”也算是锦衣卫特产之一了,乃是皇帝笼络人心的不二手段。

    这回朱见深给杨休羡的是一个“修武校尉”的散官名额。说是说从七品,但是只有俸禄,不掌职权,只是个头衔。

    冯氏就是为了这个“寄禄官”的头衔而来的。

    一切都要从她的亲生儿子,杨休羡的弟弟杨牧说起。

    这位嫡子,大小伙子二十多岁的人了,文不成武不就。虽然长得还行,不过整日里吊儿郎当的,加上被他爹妈宠的无法无天,不说横行乡里吧,总归也是烂泥扶不上墙的废物米虫一个,活成了小万大人曾经最羡慕的样子。

    杨家在西山那边大小算个地主,倒是不缺一个人来挣钱养家。

    但是杨牧这个样子,媒人见了都要绕路走,压根没有人愿意把女儿嫁过来。导致他一个家世还过得去的健康男青年,凭着自己的一身本事,二十多“高龄”了还单着呢。

    虽然作为长子的杨休羡也还单着,照理说也应该先解决了大哥的婚事,才轮得到弟弟。

    不过杨冯氏可管不了那么多,她自己的儿子的婚姻大事才是最重要的。

    天日可鉴,这个小蹄子生的自己说的:这辈子都不会成亲,以后世袭锦衣卫的职位会传给杨牧的儿子。

    那前提也是杨牧得有个“儿子”啊!

    他现在名气臭大街了,莫说西山那边,就京里的媒人提到了也是直皱眉头,没人愿意给他保媒拉纤。

    其实杨牧也不是没有孩子。

    他十五岁的时候,为了防止儿子出去瞎胡闹,乱找女人,杨冯氏就往他房里放了几个丫头。

    如今通房丫头也有两三个了,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但是统统都是庶出,不被杨冯氏待见。

    自己的儿子明明是嫡出的儿子,却无法继承叔父的锦衣卫之职,便宜了那个蹄子养的。等到她有了孙子,那也必须当嫡出的孙子继承,才算了却杨冯氏的这桩心事。

    杨冯氏为了嫡出孙子的事儿,这两年都几近魔怔了。她不能折磨亲儿子,就来折磨杨休羡。所以每年过年,杨家都会闹的不欢而散。

    好不容易吧,今年年初的时候,有个外地客商的女儿,听说才貌还过得去,也不介意杨牧在房里已经有了一堆女人孩子,愿意嫁过来。

    但是那家人家跟邱子晋他们家一样,什么都不缺,就缺个当官的名头。

    那个客商对杨牧的要求是——当官的。

    别管什么官,也别管品级,有没有权利都无所谓。

    什么“从九品”,“不入流”都行,只要捧上官家饭。让他女儿至少有个“孺人”的封号。

    可以说,某个位面上,这两个未来亲家想到一起去了——此生所求,就是一个字——官。

    明朝这个时候,商人的地位还依然低下。也没有到达到后期只要掏钱就能随便买个官职的腐败程度。

    所以这位客商的要求还真的让杨冯氏颇为难做。

    但是她一向以杨家乃是世家而自矜,好不容易遇到个对了脾胃的亲家,不肯轻易放过这次机会,只是让他家先让女儿等等,他们想办法去京里“运作运作”。

    两家约定了以一年为期,一年内,杨牧必须混上个官职,他们才会嫁女。不然的话,姑娘家家的,可耽误不起。

    七月,杨休羡回到北镇抚司述职。

    八月,皇帝颁下了赏赐,给了杨家一个“恩功寄禄”的名额。

    这边消息刚传回西山,杨冯氏第二天就带着丫头,亲自上门来“探访”自己这个上回见面还是过年时候的儿子了。

    这一闹,就是几个月。

    “休羡,这是皇帝赐给咱们杨家的荣耀。你只有阿牧一个弟弟,你说,你不把这个官职给他,你还能给谁?”

    杨冯氏坐了下来,接过丫头奉上的香茶,“苦口婆心”地劝解道。

    她今天来,可是下定决心的,一定要替儿子把这个官职挣到手,也就不管这里是不是坐着外人了。

    眼看马上就要过年了,跟人家姑娘家里约定好的“一年之期”很快就要到了。

    那家人家是南方人,到时候坐上船,往南边一路驶去。自己去哪里才能去找一家如此门当户对,又不嫌弃儿子的亲家来。

    “这是皇上给‘我’的荣耀,不是给‘杨家’的。”

    杨休羡冷着脸说道。

    万达在一旁听得有些尴尬,觉得跟杨家比起来,自己哥哥那点女人的破事根本算不了什么。

    “什么话!没有杨家,能有你的今天?”

    杨冯氏听他这番大逆不道的话,气的摆起主母的架子,想要敲桌子。不过看到“上官大人”坐在一旁,只好悻悻地放下手。

    “我今天的军功是靠叔父和我自己挣来的。是刀口上舔血拼出来的。”

    杨休羡不依不饶,半点都不让步,“弟弟想要‘荣耀’,应该自己挣去。”

    “我们家虽然是军户,但是也是良民,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杨休羡微微一笑,满脸诚意地说道,“虽然现在起步晚了点,不过万一弟弟‘天赋异禀’,加上嫡母大人为他延请名师。三年五载之内,不说搏个‘官身’,搏个‘童生’也不是没有可能啊。”

    杨休羡看到杨冯氏嘴都要气歪了,干脆站了起来。

    “嫡母大人想错了,杨家不是除了弟弟就没有别人。堂表兄里头,还是有很多人的。实在不行,我把这个官职给族里的兄弟也并不不可。”

    “你,你说的是什么话!”

    杨冯氏捂着胸口,气的脸蛋发青。

    突然,她眼珠一转,离开凳子,插蜡烛似得又对着万达跪了下来。

    “大人!民妇要控告这个不孝子!他身为庶出的儿子,居然对嫡母无礼。简直是岂有此理。”

    杨冯氏指着杨休羡骂道,“大人。这天底下本来就不该有‘以庶凌嫡’,‘以妾犯妻’之事。求上官大人为民妇做主!”

    说着,都不顾自己年老体迈了,“咚咚咚”地对着惊呆了的万达磕了三个头。

    这儿吧,换到六百年后,就是家里吵架吵不过,给闹到“单位”里“找领导”的翻版。

    可见“有事儿找领导”是中国数千年传统了。

    “这个吧……”

    万达心想:阿姨,您这个就求错人了,你也不看看我这个官儿是怎么来的……

    “您知道宫里的万娘娘么?”

    万达低下头,表情诚恳而欠揍,“您知道万娘娘虽然身为妃子,但是比皇后娘娘先怀上龙种,不日就要生产的事儿么?”

    万达指了指自己,“万娘娘就是我姐姐。我就是万娘娘的弟弟。‘以庶凌嫡’,‘以妾犯妻’……您是在针对我姐姐么?”

    “我……万大人……万……”

    杨冯氏万万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小上官居然是宫里“那位娘娘”的弟弟!

    那,那他不就是凶命传遍北直隶,有着“活阎王”之称的“诏狱掌门人”,宫里“那个”万娘娘的弟弟,万达大人嘛!

    别看杨冯氏嚣张跋扈惯了,她一旦把眼前这个长相和气的小大人和“活阎王”对上,意识到了自己刚才居然有“编排娘娘”的嫌疑后,白眼一翻,竟是扑到在地了。

    “夫人啊!”

    丫头吓得连忙来扶。

    将她拉到凳子上,又是掐人中,又是敲背。

    万达好笑地看着杨冯氏幽幽转醒后,马上就长跪不起,口口声声,愚妇无知,不知道大人乃是娘娘的弟弟,愚妇绝对没有冲撞大人和娘娘的意思,还望恕罪恕罪。

    万达一挥手,说本官和杨大人情同手足,平日里两家多有来往,您一个女眷总是见到我也不算事儿,以后就少来吧。

    杨冯氏心想我见你一面就折了我七八年的寿命了,以后哪里还敢再来。于是告了罪,带着丫头逃命似得离开了。

    “哈哈哈哈!好!痛快!”

    杨休羡和万达站在前厅对视大笑,总算出了心中的一口恶气。

    “喵~”

    就在此时,杨家的猫咪们见到煞星离开,也纷纷走了出来,围到了万达脚边,缠绵不已。似乎都在对他赶走“虎姑婆”的行为表达感谢。

    “金丝虎”不愧是这杨府猫咪大军的老大,他“砰”地一下跳在了万达的肩头上,见到万达因为站立不稳,而前后晃荡两下,害的它差点掉下来之后,伸出肥肥的小爪子,拍了拍万达头上的那根呆毛。

    意思是:小老弟,你不行啊,年轻人要加强锻炼。

    “‘金丝虎’可是除了家主,谁都不愿意亲近的。我们平时给它喂食,都不能摸一下。现在居然主动往陌生人的肩膀上跳,可不是了不得么。”

    进来收拾茶杯的老仆人看了啧啧称奇。

    “金丝虎”是只很通人性的猫咪,它用肥墩墩的大脑袋蹭了蹭万达的耳朵,一人一猫的两根呆毛交缠在一起。

    万达虽然也觉得万分荣幸,受到如此对待。不过“金丝虎”的爱过于沉重,小万大人的肩膀实在承受不起,只好将他抱了下来,锁在怀里。

    “你要是喜欢,等‘满地锦’生了小猫,就拿盐和小鱼干来做聘礼。它肚子里的孩子是‘金丝虎’的,说不定也随了当爹的性子。”

    说着,猫奴杨大人不遗余力地推销起了自己的养猫心得。

    古人求猫,有用柳条穿鱼,或者裹了盐和糖给母猫做礼物的风俗。所以求猫又被称为“聘猫”,求来的猫奴不论公母,主人家都宛如嫁女。

    “小鱼干只能聘一只猫么?”

    看到老仆人退下走远,万达一边摸着金丝虎的背脊,听着怀里大猫咪“咕噜咕噜”舒服的念佛声,他扬着眉毛,走到杨休羡面前,正色道。

    “不知道,能不能聘到‘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千户大人’呢?”

    杨休羡先是一愣,然后满脸欣喜。

    刚才表白了一半,被突然闯进来的杨冯氏给打断了。

    但是听小万大人这意思,居然是答应了的意思!

    “大人,真的么?您这是答应我了?”

    他情不自禁地上前一步,用力抓住万达的肩膀。

    因为靠的太近,挤压了“金丝虎”的空间,“金丝虎”骂骂咧咧地跳了下去,爬到门槛上舔毛。

    “我答应你,明儿就准备好小鱼干来下聘。”

    万达笑的眉眼弯弯,用力地拍了拍杨休羡宽厚的肩膀,“杨大人,不要嫌弃聘礼单薄啊!”

    杨休羡紧紧地将万达搂在怀里,眼角微微泛红。

    “太好了,太好了……”

    他曾经一度以为,像他这样绝情绝爱的人,此生注定不会有爱人,要孤老终生了。

    上天有眼,送来了小万大人,让他终于知道,自己这样浑身沾满鲜血,连父亲和母亲都不待见的人,也是有人中意,愿意与他一起来面对这险恶的人世间的。

    万达将脑袋靠在杨休羡的肩膀上,脸上的表情赛过刚偷了一条大鱼的猫儿。

    太划算了,赚到了赚到了。

    本来以为自己看走眼了,杨大人不搞基,自己“基达”失灵了。

    但是相处了一年多下来,又时不时地感觉到他对自己也不算全然无意。让万达患得患失,简直都要怀疑自己自作多情了。

    现在好了,那么大的一个杨大人。

    官位高,长得好,武功和才智都那么高的杨大人,居然被自己用一串小鱼“聘”到手了,天底下还有比这个更加划算的事情么?

    “万……”

    杨休羡激动地想要唤他的名字,结果发现直呼姓名显得太拘谨,叫官名又太生疏了些,一下子都卡壳,连骚话都说不出了。

    “叫我‘星海’吧!我的《京都调鼎录》的第一册,现在可是京城热销的书籍啊!”

    万达双眼亮晶晶。

    他和小邱合作的那本食谱,经历了那么长时间后,终于在几个月前付梓了。

    按照万达本来的想法,本书应该被命名为《舌尖上的诏狱》。

    不过邱子晋表示如果真的取了这个名字,大家都等着喝西北风吧,铁定一本都卖不出去。

    无奈之下,万达只好做出妥协。

    结果成果喜人,目前第一版的三千多册已经在京内销售一空,没有买到初版的百姓们心急如焚,嗷嗷待哺。

    各大书局纷纷表示抗议,希望书商能够尽快加印。让京城百姓们,就算没赶上年夜饭,至少在清明节祭祖的时候,能够按照《调鼎录》上写的菜式,给列祖列宗尝尝鲜。

    为了印这本书,万达前期投入不少。

    除了每一道菜的做法都详细列出之外,他们还聘请了京内著名工笔画师,为食谱的每一道菜肴配图。

    并且整本书都采用了雕版彩印的高级技术,务求让看到食谱的人,马上就会食指大动,就算吃不到,看看画出来的美食过过瘾也是极好的。

    这一本书成本就要一钱银子,抵得上寻上人一天的工钱。售价更是高达三钱——这还只是在京城内贩卖的价格。如果行销到外地,甚至过江到南边去,那价格更是不知道要翻上几倍。

    总之,随着这本书的热销,作者“星海”的大名,至少在京城内,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了。

    更加实惠的是,书商不但给了稿费,还封了两个超级大的红包给他和邱子晋两人。请二位再接再厉,勇攀高峰,趁着热度,快点攒个《调鼎录二》出来。

    当然了,如果再来一本《京都点心指南》之类的同系列书籍,那更是再好不过了。

    有的书商甚至表示,可以为他们翻译成鞑靼文,交趾文,高丽文乃至东瀛文字,并且贩卖到国外去。到时候也是按照册数来抽成,不用他们费一点心,只要等着收钱就好。

    那段时间了,万达还在诏狱“坐牢”呢。听到邱子晋这么一说,美得都要冒泡了。

    这个当文化人就是好啊,有钱赚不说,名气也好。

    听听——“京师著名主厨兼撰稿人”,可不是比“北镇抚司活阎王”的名头美上一万倍。

    不过对于要出版第二本书的事情,对比与万达的兴致勃勃,邱子晋同学倒是显得没啥干劲起来。

    就连万达都拍着胸脯说,等他“出狱”之后,天天都钻研点心做法,天天投喂小邱了,他还是恹不拉几的,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万达暂且把他的这种症状归结为“婚前恐惧症”和“近乡情怯症”。

    上回去宫里拜见娘娘的时候,姐姐说等过了年,姐夫就要给自己办加冠礼了,到时候说不定会亲自为他赐字。

    万达心想无论如何,一定要让“星海”变成自己正儿八经的字号,于是拍了拍覃公公的马屁,让他把自己的那本食谱放进了昭德宫里。

    万一哪天被姐夫看见了,问起如此精彩的书是谁写的,到时候娘娘那么一提……赐字还不是手到擒来,嘿嘿。

    “好,我以后就叫你‘星海’。”

    杨休羡点了点头。

    “那你就叫我‘广怀’吧。”

    “星海。”

    “广怀。”

    “星海。”

    “广怀。”

    暖洋洋的午后,金丝虎带着它的一群“小弟”和老婆“满地锦”,蹲在兵器架子下晒太阳。

    听着不远处传来的腻歪声音,金丝虎的小耳朵转了转,无聊地长大嘴巴,大大地打了一个呵欠。

    ————————————————

    成化二年一月韩雍进献的少男少女悉数进入内廷。覃昌将“罪人之子汪直”的名字,名正言顺地誊上了最新一批进宫内侍的花名册。

    在这批少年少女中,除了有未来的西厂厂公“汪直”,还有一位影响了大明朝未来的姑娘——纪氏。

    成化二年正月十九,万妃腹痛难忍,在天际将亮未亮之际,生下了她和朱见深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孩子。

    历史的车轮,缓缓地驶向未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