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仙侠小说 > 和合二仙之纵横天地 > 第9章:捉金瓜救大家

第9章:捉金瓜救大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拿到金蛋的人正要下山,拾得站在耳朵洞山顶,朝着众人方向念起咒语。咒语中人们手里的金蛋忽地变大,竟然成了脸盆大小的金瓜少说也有一百多斤,紫凝山道路崎岖,怎么也搬不到山下。

    众人捧着金瓜,坐在山坡上正在想办法。忽然狂风呼呼乌云密布,一声炸雷震耳欲聋倾刻之间,瓢泼大雨倾盆而下。众人捧起金瓜,怪得很,这下金瓜轻多了。众人捧起金瓜跑进耳朵洞避雨。

    洞外的雨越下越大,几丈远的地方就看不见人。大雨整整下了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早晨雨才停了。众人高兴起来,好啊,这下终于可以回家了。忽然有人喊起来:“天哪!山下大水房屋,田地都淹了。”

    众人顺着喊声朝山下一望,山下原来鳞次栉比的房屋只剩下一些屋顶,庄稼淹了,树木淹了。始丰溪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水面上漂着家具和牲畜的尸体。

    这时人们才醒悟过来,这哪里是上山得宝,这分明是神仙下凡来救大家的呀!可神仙在哪里呢?

    一个眼尖的小孩发现了站在洞项的拾得禅师,大喊道:“那不是国清寺的拾得禅师吗?”

    众人循声望过去,望到了拾得禅师,齐刷刷地跪了下去,磕头礼拜感谢道:“谢谢拾得禅师,谢谢拾得禅师。”

    拾得将身一跃,从山顶落在众人面前,对众人说:“大家不必感谢我,这是如来佛祖显灵呀。”

    众人转过身来,向着国清寺方向叩拜如来佛祖。待众人拜好,拾得说:“诸位施主,看看你们手中都是什么?”众人低头一看,妈呀!什么时候手中的金瓜变成了普通的南瓜。有人叹息,有人心疼,还有人不相信。

    拾得说:“诸位施主这才是你们应该得到的东西。金子的瓜那么大那么重,你们搬不动,又不好吃,又啃不动;如果放在家里盗贼日夜惦念,还可能是祸殃呢。人要知足,只要够吃够用就好。回家吧,把南瓜煮起来当作口粮,留下瓜种水灾过后种在地里,度过这次灾荒。”

    那位老者听了,对众人说:“拾得禅师说的对极了!为人不能太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啊!”

    说完这话,众人再一次拜谢拾得。看看山下的大水渐渐退了,众人跟着那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下山,回到各自的家。

    水灾过后,始丰溪两岸的人们真的听从拾得禅师的话,把南瓜种子种了下去。说来也奇这南瓜种子落地就生,仅仅一天时间,就结满了瓜,特别大,特别粉,特别甜,还特别耐饥。为纪念拾得禅师的恩典,

    从此天台百姓把南瓜叫做“金瓜”。

    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六位僧人头戴着笠帽,一路跋山涉水来到天台山。当时天台县还叫唐兴县。领头的僧人法号灵佑。灵佑为啥要来天台山呢?灵佑俗姓赵,是福建长溪人。

    20岁时在湖南潭州剃度出家,学小乘佛教,精通大乘佛教。有一天灵佑在僧房里诵经,读着读着暗自叹息说:“我这样死钻文字,怎么能够证悟生命的真谛?”

    灵佑便合上经书。刚咪上眼腈,就见一位奇人站在身边对他说道:“不需焦虑,潜心修禅就好了,自然有人指点迷津。”

    灵佑问道:“请问高人尊号大名?请指点!”奇人道:“你听过越地的天台山吗?”灵佑点头称是。那人说道:“不妨去天台山走走,自然有人会为你指点。”奇人忽然就不见了,原来是一场梦。

    灵佑知道越地天台山不仅风光秀丽,还是智者大师创立佛教天台宗的圣地。灵佑心想莫非我与天台山有缘,奇人示意我去天台山?我应该去天台山朝拜智者大师遗迹,或许真的能够遇见高人,给我指点迷津。

    于是灵佑背起行囊,约了六位僧人一道来到天台山。眼看秀丽的天台山水,他脑子里闪现出李白的诗句:“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苍岛月。”

    灵佑边走边欣赏美景,迎面走来一位中年人。只见他头发蓬松散乱,身着破衣,赤着双脚,一副隐士打扮。

    灵佑正打量间已经来到跟前,双手合十,问道:“阿弥陀佛,请问法师可是灵佑否?”他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灵佑好生奇怪。中年人笑呵呵地说道:“余生有缘,老而益光。逢潭则止,遇沩则住。”

    灵佑听了他说的话一知半解,前八个字还可理解,后八个字“逢潭则止,遇沩则住”不可理解,莫非有玄机?灵佑连忙双手合十施礼,问道:“请问前辈尊姓大名?”

    寒山笑道:“贫士名寒”灵佑问:“前辈怎么晓得我的名字呢?”寒山答:“余生有缘,缘份缘份。”灵佑又问:“请问前辈你刚刚说的“逢潭则止,遇沩则住'是什么意思?”

    寒山答:“余生有缘,万水千山,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渚子。呵呵,余生有缘,缘份缘份。”边说边笑着告辞了。灵佑再次赶路,他边走边想,怎么也猜不透“逢潭则止,遇沩则住。”的意思,

    心里默念着寒山刚刚说的话:“逢潭则止,遇沩则住。”“万水千山,遇潭则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

    灵佑终于来到了国清寺山门,忽见一名脸上沾着灶灰的僧人叫道:“阿弥陀佛,灵佑法师果然如期而来,失迎!失迎!”

    灵佑心里一惊,怎么又遇到一位知晓自己名字的人,灵佑还礼问道:“请问法师尊号?”拾得答:“呵呵,没有尊号,人称拾得。”

    说完拾得如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般,拉着灵佑的手走进山门。国清寺主持灌顶师傅问拾得:“平常见你待人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今天怎么特别热情呀?”拾得说:“他不同于一般人呀!他将来可是1500人的善知识者。”

    拾得领着灵佑进了客堂,对灵佑说:“逢潭则止,遇沩则住。”又说:“万水千山,遇潭则止。莸无价宝,赈恤诸子。”

    灵佑心里越发奇怪,他问拾得:“师父和寒山为啥都知道我的名字?而且你们二人说的话,也都一模一样。”拾得听了,哈哈大笑,说了一句:“余生有缘,余生有缘。”

    灵佑在天台礼拜智者遗迹。一天晴空万里,他往赤城山礼献猷遗迹后返回国清寺时,走到半道上,忽然听到老虎的吼声,灵佑停下脚步,环顾四周。只见松树林中突然跳出两个人,扮装老虎模样。灵佑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寒山,拾得二位,连忙上前双手合十,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寒山,拾得哈哈大笑、寒山说道:“自从灵山分别,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灵佑愣了,一时想不起寒山问话的缘由。拾得见此,对寒山说:“老兄多事,时至今日,你还提这个做啥?”

    灵佑心里想,啥时侯在灵山见过寒山的面呢?寒山见灵佑神态木然说:“罢了,罢了,你这个人啊记性介弗好。灵山别后,你做了三生国王,早就把这些事忘记了!苍天啊苍天!”

    拾得对灵佑说了一句:“余生有缘,余生有缘。”说完就拉着寒山的手,笑着转身离开了。

    灵佑离开了天台山,云游各地寻师学道,后到江西建昌县的泐潭寺,参礼马祖道一弟子怀海禅师,专心研习南宗禅法,深得怀海器重,成为洪州禅系的法徒。这就是寒山、拾得所说的:“逢潭则止”

    唐宪宗元和末年,灵佑来到潭州随缘,闻长沙西北有座大沩山,荒无人烟。灵佑忽然记起在天台山时寒山拾得说的“遇沩即住”的话,幡然醒悟原来寒山拾得暗示我留在这里弘扬佛法。

    从此灵佑就在大沩山开辟道场,在当他群众的协助下,修建了同庆寺,在大沩山弘禅40年,创立了沩仰宗,很快发展到了1500人的道场,也暗合了拾得所说的“1500人善知识者”。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灵佑圆寂,敕谥“大圆禅师”。

    有一年正是春暖花开季节,寒山、拾得、丰干三人一起前往天台山游览。一天晴空万里快到中午,他们三人登上桐柏岭,累得口渴如火,见前面有一户人家,就前去想讨口水喝。女主人正打扫庭院,看见三位面容和蔼的僧人汗水淋淋就说:“三位师父,进堂屋坐坐,喝口茶水。”

    寒山、拾得、丰干一听合掌齐声念到:“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寒山问道:“请问你家男人在吗?”女主人说:“没有,我老公和儿子上山伐树去了,只有我和婆婆在家。”寒山说:“这样我们进去不方便。”

    女主人想想也是便说:“这样吧!我带师傅到屋后柴房,柴房刚收拾干净有桌凳在,就到柴房歇歇。”

    女主人将三位迎进柴房,又端来三碗凉茶递给寒山、拾得、丰干,转身做她自己的事去了。过了一个时辰,老公和儿子伐树回来洗洗手准备吃午饭。女主人对他们说起三位僧人来家的事。

    老公听了说:“这可是知书达理的师傅啊,人呢?”

    女主人说:“在屋后柴房。”她老公说:“快去看看三位师傅是否还在?在的话请他们一起来吃口便饭。”

    女主人来到柴房一看,三位师傅还在,正在眯眼打打坐。

    女主人喊道:“三位师傅,我家老公打柴回来了,要请三位师傅进屋吃饭。”三人听后犹豫片刻没动。拾得对女主人说:“我们三位不能一起进你家吃饭,因为你们家准备的午饭,不可能有那么多,顶多只能去一个人。”

    寒山笑呵呵地说:“师弟说的对,可我们三人都想去吃饭呀!这样吧我们三位的法号分别叫和合,平安,金银,你去问一下你家人,你们喜欢请谁,谁就去你家吃饭。”女主人想想这是个好办法,回头去问她老公。

    她老公说:“请金银让金银为我们家带来财富。”女主人却说:“请平安吧,你父子俩每天出门打工作柴,我只希望你们天天平安回家就好。”在一旁的婆婆说话了:“我看最好请和合,老辈人说,家和万事兴啊!”

    家人听了都觉得在理。女主人快步走到柴房,把家人的决定告诉三位僧人,她要领着和合师傅去家里吃饭。快到家门口时,她回头一看,寒山、拾得、丰干三位都笑嘻嘻跟来了。

    女主人不好意思明说,就微笑问:“你们哪位是和合师傅呀?不是说好只来一个人的嘛。”三位僧人笑呵呵地回答:“你们请其他两位中的任何一位,就只能来一位,可你请了和合就等于请了我们三人,和合就是叫大家不要分开。”

    全家人笑了,也明白了,世人做事情要看重和合,人心和合了,才会有平安,才会有金银啊!女主人听得心情舒畅,做了几样素菜,一家人和三位师傅坐在一起和和乐乐。

    三位吃好饭,双手合十致谢:“阿弥陀佛,施主们好。看来我们和你们家真有缘份,这顿饭就叫和合饭呢!”拾得问主人姓氏,男主人说:“上辈人逃荒到此,无姓氏。”寒山说:“你们一家人和合美满,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就取个“和”字谐音姓何吧。”

    丰干、寒山、拾得三人回到国清寺,与拾得说起世道人心。寒山说:“世道人心最大的心结就是一个“贪”字,世人贪吃、贪财、贪名利地位,贪荣华富贵等:”

    拾得却说:“是个“争”字,世人多争吃、争财、争名气、争口气、争强斗胜等。”二人又去问丰干师傅,他也说不出所以然,口里嘟囔着:“随时,随时”,径自骑虎游山去了。

    寒山对拾得说:“我们何不各自作出几首诗来,下次带到寒石山来,请丰干师傅评判如何?”拾得说:“那太好了。”

    半个月后拾得,丰干来到寒石山,在寒岩洞与寒山相见了。三人就坐在洞前岩石上,喝茶赛诗。寒山拿出根竹片,看着上面的字,首先吟起诗来:

    贪人好聚财,恰如枭爱子。

    子大而食母,财多还害已。

    散之即福生,聚之即祸起。

    无财亦无祸,鼓翼青云里。

    丰干,拾得都拍掌说:“好诗!”拾得没带竹片,站起身来随口就念:

    我劝世人要像我,

    忍一句,祸根从此无生处。

    饶一着,切莫与人争强弱。

    耐一时,火坑变作白莲池。

    退一步,便是人间修行路。

    寒山赞叹说:“你的诗比我的诗通俗生动。”然后又拿出一根竹片吟起来:

    常闻国大臣,朱紫簪缨禄。

    富贵百千般,贪荣不知辱。

    奴马满宅舍,贪荣不知辱。

    痴福暂时扶,埋头作地狱。

    忽死万事休,男女当头哭。

    不知有祸殃,前路何疾速。

    拾得说:“好诗!”然后又随口念出自己的诗来:

    听听听,堂前父母须当敬,

    兄弟同胞要一心,

    枕边谗言休要听。

    天天天,天意与人无两般,

    为人莫做亏心事,

    举头三尺有青天。

    由由由,也有欢喜也有愁,

    世间苦乐不均事,

    万物从来不自由。

    命命命,五行八字皆前定,

    块莫算计他人有,

    富贵贫穷都是命。

    寒山说:“这首通俗还奇巧。”然后又拿出一根竹片吟起诗来:

    多少般数人,百计求名利。

    心贫觅荣华,经营图富贵。

    心未片时歇,奔突如烟气。

    家眷实团圆,一呼百诺至。

    不过七十年,冰消瓦解置。

    死了万事休,谁人承后嗣。

    水浸泥弹丸,方知无意智。

    拾得说:“妙诗!”然后随口念出自己最后一首诗:

    安安安,夜间一宿日三餐,

    非干己事休招惹,

    身得安时梦也安。

    分分分,今生衣禄前生定,

    休将巧计害他人,

    儿孙自有儿孙福。

    守守守,命里有时终须有,

    莫恨贫苦怨爹娘,

    儿孙兄弟当相守。

    己己己,别人闲事不要理,

    休言长短笑人饥,

    何不将心谅自己。

    寒山由衷赞叹说:“这首深化上一首,分量加重。你的诗肯定比我的诗流传广泛而又长远,劝世意义更大些,你胜了。”拾得说:“阿弥陀佛!我的不过是顺口溜而已,你的诗才是真正的好诗,必能传世你胜了!”

    寒山说:“你胜!”拾得说:“你胜!”

    最后两人都把目光投到闭目养神的丰干师父身上。他是当地有名的丰尚书之子,从小读过许多书,出家后又精通佛法和杂艺,表面上看是有些疯,实际上有真才学。

    寒山叫道:“丰干师傅!”拾得也叫:“丰干师傅!”丰干微微睁开双眼,伸手指了洞外的广阔山林问:“同一座山为什么有的是树木茂盛,有的是竹林茂密?”

    寒山,拾得想了想都说:“那是土质不同之故。”丰干说:“你俩的诗不也如此么!”寒山,拾得不觉相视而笑。

    天台西乡的泉井村一带突然遭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田地龟裂,禾苗枯萎。到后来连吃的水都没有了,要到十几里外去挑。

    村里人眼巴巴盼着老天能下一场大雨。这天住在村头的张婆婆,又像往日一样站在家门口,对天默默祈祷,祈祷苍天下场大雨救救百姓。忽然从村外的大路上走来一位中年人老者,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步履蹒跚。

    张婆婆是个善心人,赶紧迎上去问道:“这位客官从那里来?到那里去?”老倌说:“在下从国清寺而来,到天台山云游交友求道路过此地。”张婆婆把他扶进屋里,老倌刚坐下就大喊:“渴啊,渴啊!”

    张婆婆转身从锅里端来一碗清冽的水,递给他老倌接了过去,咕嘈咕噜喝了个精光,把空碗递给张婆婆,连谢也不谢一声,拿起拐杖走出门。

    老倌来到门外的晒谷场上,用拐杖这里敲敲那里笃笃。好一会儿老倌回到屋里,问张婆婆:“好心人还有水吗?”

    张婆婆摇摇头为难地说:“不瞒老叔我们这一带已经半年没有下雨,溪坑塘井都燥光干了,连喝水都要断了。老叔刚才喝的是我们家里剩下的最后一碗水了。”

    老倌说:“没有水了,这可怎么办呢?我口还渴呢!”看着老倌痛苦的样子,张婆婆走到屋里那张破木桌前,揭开竹扑笼,捧出一碗冷粥说:“老叔口还口渴,吃碗冷粥吧。”

    老倌二话没说接了过来,“呼呼呼”喝了个精光,抹抹嘴他仍旧谢也不谢,拿出拐杖走到门外,在晒谷场上这里敲敲那里笃笃。过了一会儿,老倌又走进屋里问道:“冷粥还有吗?”

    张婆婆看老倌这副难受的样子,走到鸡窠边,在稻草窝里窸窸窸窣窣摸了一阵,摸出一只白生生的鸡蛋来递给老倌说:“没水喝连鸡都渴死了,就剩下这只蛋了,老叔吃了补补身吧。”

    老倌一点儿也不客气接了过来,用指甲在蛋壳上戳一个洞,稀里呼噜一阵吸,吸得只剩下一个蛋壳,把蛋壳丢在桌上。他还是谢也不谢一声走出门去。

    刚走了几步老信回过头来,向张婆婆讨了一把麦壳。然后又往前走了二十来步,忽然停住了,用拐杖朝地上戳了一个小洞说过话把麦壳朝拐杖戳出的小洞眼一扔。

    张婆婆过去看刚刚举步,老倌不见了。张婆婆来到小洞眼前面,看见小洞眼只有酒盅大小,一寸来深,刚刚撒下的麦壳却是一粒也没见。

    张婆婆呆呆地立在那里喃喃自语:“老天保佐今日碰到神仙啦。老佛保佑、神仙救人来啦。”

    好一阵子张婆婆才想起老倌吩咐的话,赶紧走到村里叫来全村的人,用铁锹在小洞眼地方使劲挖起来。张婆婆猜得不错,那老倌真的是神仙寒山。他看到百姓遭灾有心来解救,又怕人们不学好,故意化成一个老倌前来试试人心。

    他刚来就碰到了张婆婆这位好心人,心里说这一带的人真好,我应该救救他们。寒山离开晒谷场出了村化作一阵清风,朝离村十里的西坑山谷飞去。来到一眼滴水泉前面,看着滴水泉像一只香一样大,怎么行呢!太小了。

    寒山已经修炼成仙无所不能,伸出拐杖在那泉眼处只一戳,霎时间泉眼变成竹筒大小,泉水哗哗涌了出来,顺着山沟朝张婆婆的村子流去。

    寒山爬上西坑山头,朝张婆婆的村子望去。人们正在太阳光下,使劲地挖呀,挖呀!眼看就要挖到麦壳了,可泉水还在现在的答溪口一带,没流到呢。

    寒山有的是办法驾起清风来到咨溪口。他脱下脚上的大木屐,赤脚奔进泉水之中,左脚站,右脚踢,一踢一个浪花,一踢一个浪花,把泉水往张婆婆村中赶。顷刻之间,水花飞溅,水流奔马似的向村子里流去。

    却说村子里的人们使劲地挖呀挖呀,挖到两人深时,锄头碰到一块石板。众人低头一看,啊!石板上撒着一把麦壳。

    张婆婆说:“不错,不错,这麦壳就是神仙撒的。他说见到麦壳就有泉水了,快把石板橇起来。”

    众人齐心协力撬开石板,正在这时寒山把水赶到了,只见一股清凉的泉水涌了上来。井里的人赶紧爬上来,泉水越涌越多,越涌越满,满出了井口,流进村里流进田地里,庄稼吸饱了水重新绿油油。

    人们乐得跳啊,笑啊!比过年过节还高兴。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作“泉井”。

    连村名也改作“泉井村。”在离村10里地的西坑山中,至今还留下当年寒山赶水时脱下的那双木屐,人们尊敬地称它为“木屐岩”。

    寒山回到寒岩洞隐居修行,帮助周边百姓行医解难。拾得在国清寺诵经念佛,还帮厨干活。每隔一段时间寒山,拾得总要见面谈谈人生,慈悲为怀是他俩共同的品格。

    这天他们相约到坪天潭购买六月霜(系山中一种草药,味苦回甜,有解渴防暑之功)用于炎炎夏日在凉亭路廊中为过路行人免费施茶。

    午饭过后寒山,拾得已从山民手中收购来上百斤六月霜。他们打点好后,分成两担准备担回国清寺五峰路廊门口供用。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寒山,拾得两人担着六月霜回寺路上,突然晴朗的天空乌云密布,不一会儿下起了暴雨,隆隆雷声密集闪电,伴随着豆大的雨点儿像天河决口倾泻而下。

    寒山,拾得二人见状赶忙躲入上清溪路廊中避雨。这日的雨下的特别的奇怪,不但雷声大,雨点大而且长久不停,直到四野一片泽国,也没有雨止之兆。

    寒山、拾得两人见状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正在为难之际,路廊隔壁小院中走出一位五十岁左右的老妇人,名叫好婆。

    她慈眉善目,细声相问:“两位师傅从何而来?到何处去?”拾得说:“阿弥陀佛!贫僧从天台山坪头潭而来,到国清寺去,路过此处,囚困此。”

    好婆说:“师傅不用着急,大雨不止,虽然我家贫穷,但尚可帮师傅暂避雷雨。时至傍晚师傅一定饥饿了,请两位师傅暂且在小院西房一坐,我去准备一些晚餐。

    寒山、拾得见大雨仍然不止,就同好婆进她小院再说。好婆很快下厨房忙碌起来,切菜,搓面粉忙个不停,不到半个时辰一笼香甜的红糖馒头和鲜香的青菜包子就送到寒山,拾得二人面前。好婆说:“家里没有鱼没有肉,这两样都是素的,请师傅慢用。”

    寒山,拾得二人见素不相识的好婆有此善心,心里非常感动,连声向好婆道谢。好婆说:“谢倒不必,你们出门在外,碰到大雨才到此一避,这也是有缘,我今天碰到你们心里也是高兴的,你看现在雨也停了,你们也好上路了,放开吃,吃饱了担起六月霜就轻松多了。”

    寒山,拾得见好婆一片好心,每人一口气吃了五个大馒头,又喝了一大碗笋干汤,谢过好婆这才作别。

    第二年寒山,拾得二人听到始丰溪连发大水,靠近始丰溪的村庄受灾特别严重,低洼之处水漫过屋顶,树倒屋毁连人也被大水卷走不少。两人一听,心急如焚。他们想去年在上清溪路廊避雨,深得好婆的关照,不知好婆家中是否遭灾。

    于是二人决定担上80斤上好白面粉,5斤红糖,和20斤青菜送到好婆家中。好婆亏得村民的帮助,提前从路廊中撤到高处安置,有惊无险,平安无事。寒山,拾得送上物品,好婆说:“这些东西我一个人也享受不了,还是做成馒头分送给左邻右舍,大家一起享用为好。”

    二人认为好婆大有善心,就帮她和面搓粉,蒸起一笼笼馒头,红的甜,绿的咸,吃得大家连声叫好。村里的百姓都夸寒山,拾得二人知恩图报,夸好婆有福同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